本文字数共3075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如果你愿意抽出7分钟的时间,那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关于“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群孩子”的故事吧。
01.
一年后学校没了怎么办?
两年前,河南商丘人李元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当包公庙乡中华楼小学的校长。他和同是老师的太太周凤梅失眠了。
熟悉的亲友都对他们说,你们看看情况再决定接不接吧。中华楼小学是包公庙乡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上个世纪50年代就存在了,同时也是乡里15个小学最破的一个,因为历史太悠久了。
教学楼是d级危房,下雨的时候,教室后排会漏水。冬天冷的时候,门窗从来关不严实,学生们经常开玩笑说:“老师,这样才不会煤气中毒。”
操场总是泥泞,教室边上是最原始的茅厕。学生穿得干干净净到学校,最后总是滚一身泥回去,家长开始慢慢把孩子往区里或者附近的村庄送。2018年,李元首接到通知时,6个年级加一起只有105个学生,学校已经降级变成教学点。

不只一个人告诉他,变成教学点就意味着政府不会再投资这个学校了,更不用说给危房改造。甚至还面临被撤并的风险。
“如果接了校长的职务,一年后学校没了,全中华楼的村民都会说好好一个学校被你弄没了,孩子们没有学上,到时你怎么办?”至今提起,他最怕的仍是村里的舆论。
不过,李元首最终还是接下这个担子。他太太就在这个学校教书,他儿子就在这个学校念书,他是本村人。
但是,学校的出路在哪里呢?

02.
学校的第一个图书角,是鞋盒
9月份入职,10月份李元首就开始主动联系公益组织,用他的话说,“到处找资源。”
周凤梅几年前就知道有专门针对乡村小学的公益项目,可惜之前的条件不允许,现在她终于可以和丈夫一起放手干。
以前,她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讲到四大名著时,除了《西游记》,其他的学生们都不知道。她问同学们家里有课外书吗,有的话请举手,竟然有不少孩子是没有举手的,家里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她突然想起儿子曾向她要钱买课外书,她舍不得,说向同学借就好了。儿子说你都舍不得给我买,其他同学的爷爷奶奶更加舍不得。从前她没把儿子的话当一回事,那一刻突然被击中了……
不久之后,她所教的六年级教室后面有了学校的第一个图书角,是四个鞋盒,鞋盒里的书是她号召学生从家里带过来的,家里有书的每人一本,聚少成多,轮流看。

情况在2019年初有了一些好的变化。
周凤梅在同学的介绍下,知道了幕天公益的亲子阅读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并不是针对学校的阅读,而是提倡父母和孩子共读,但不管什么公益项目,只要对学生有帮助,她都想申请,她愿意做家长和公益组织之间的连接人。
幕天公益的工作人员问她,学校里有书可以借给学生带回家看吗?她说有一点,然后拍了四个鞋盒的书。工作人员惊呆了,说你先申请图书角项目吧。幕天图书角致力于把城市里的二手书籍流转到偏远的乡村,让每个乡村少年都有书可读,都有“向上生长的机会”。
就这样,1000多册图书很快来到中华楼小学,李元首上任第二个月就申请的另一个公益项目——“两个盒子”多媒体移动图书馆也刚来到学校不久,幕天的图书刚好填满“两个盒子”。这里,很快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而这里,也成为李校长梦想的起点。

“孩子们最初不喜欢阅读,但当他们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后,会想读越来越多的书。”周凤梅说,她和老师们花很多时间在“盒子”里陪孩子读书。从三年级开始,每班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孩子们要跟老师汇报读书进展,写读书笔记,老师还给孩子们录读书小视频。“我们的资源太少了,有一点资源就要用到尽。”
这和幕天工作人员说的不谋而合,“他们什么都缺,但他们每报名一个项目就特别积极。”
每次有新的书来,孩子们就趴在三轮车上,“老师我要看这个!”、“老师我要看那个!”,书总是还没开始编号就被抢走了,周凤梅总是要大喊“等一下,别急”,抬头就看见丈夫在操场远处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一切,“先不编号了,等他们看完再编吧,要不回来了。”
03.
农村孩子看书的最大对手是什么?
但他们要做的还不只这些。
李元首和周凤梅开始动员家长加入幕天亲子阅读营,在一个留守儿童超过60%的学校,组织亲子阅读,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做起来了。
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都主动要求报名参加,每晚在父母的陪伴下读20-30分钟,然后在手机上打卡。在参加的近百所学校里,中华楼小学的父母和孩子显得特别积极。现在即使已经过了打卡周期,不少父母还在打卡,“已经养成了习惯。”
李润珂是四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郑州打工,日常跟奶奶生活。奶奶年轻时在北京做过小生意,是个“潮人”,会用智能手机,还有自己的视频账号,经常在上面发些自己唱豫剧的小视频,是学校里为数不多可以帮忙打卡的奶奶。自从润珂参加了亲子阅读,她的口头禅就从“不要看手机了”变成“今天打卡了吗”?

“农村孩子看书的最大对手是什么,你知道吗?”李校长说,“是快手。”
李润珂接触读书之前,每次看短视频可以看一个晚上。有了书之后,发现书也挺好看的,班里同学都在看,还会互相问“你看了多少本‘米小圈’”,再加上奶奶每天的灵魂拷问“今天打卡了吗”?李润珂至今已经连续打卡400多天,看书过程中还会把下一本想读的书写在墙上,有《飞鸟集》《乌拉波拉故事集》等。
“如果他们的课余生活没有这些书来填满,就全是刷不完的短视频了。”
相比之下,同是四年级的曹紫玉可能就没那么幸运。爸爸在北京的工地干活,妈妈虽然在家,但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正常交流。姐姐15岁就去杭州打工,爷爷患有偏瘫,家里全靠奶奶照顾。
虽然家里情况不好,但曹紫玉总是笑呵呵的,坚强又乐观,虽然没有条件打卡,但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是坚持看书,她曾骑着家里的电动三轮车带着奶奶一起到镇上的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一个贫穷家庭的青春期少女,脆弱又敏感,想要努力维持自尊的方式不多,读书也许是其中最简便的一种,书里能提供给她一个更大的精神世界,幸好她找到了。
这是李校长当初推广阅读时没有想到的。

04.
从“饥不择食”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今年6月底,幕天公益探访志愿者团队来到中华楼小学。
学校还是那个很破的校园,但因为随处可见在看书的小朋友,校园似乎看上去也很美。
“如果地球就要灭亡了,只有5本书可以幸存,你希望是哪5本?”学生们除了说四大名著外,还有很多人说《人类群星闪耀时》《镜花缘》《山海经》《红岩》《三体》等等。志愿者特别惊讶地问周老师,这些孩子现在能读这么深刻的书?周老师骄傲地说,别小看孩子们。
“我们这去年乡抽考,三四五六年级的语文,都是前三名,全乡有15个学校呢。”
“孩子们好像都懂事了,跟老师也亲近了,上语文课回答问题用词准确,有新词新句了。”

而更令人激动的变化是,得益于学校在各种公益项目中的积极作为和学生们的可喜变化,也得益于李校长的努力呼吁,校园有了翻新的机会,一幢新的教学楼正在建设,今年年底就可以投入使用。
在操场上,看到摄影师正在对孩子们进行航拍,李校长请他帮忙拍摄一下学校的全貌,“这样宝贵的航拍机会,对于学校来说可能也就只有这一次。”

2018年,李元首来到学校时,全部学生加起来只有105人;两年之后,今年9月份开学,学生将超过150人。几个月前,区里的领导告诉他,中华楼小学不会撤并,会逐渐变回完全小学。
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从前他为自己学校的公益项目在朋友圈拉票时,总免不了来自同行的风言风语,毕竟这些都不是政府的项目,是自己在搞事情。现在他“搞事情”也慢慢得到认可。
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功于阅读,但他的梦想就是从引进阅读那一刻开始起飞的。李元首说他理想中的校园是每个教室后面都有书,楼道下面也有书,孩子们随手可以拿到书。
最初引进公益项目是“饥不择食”,但没想到阅读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回报。他要在“书香型校园”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阅读让乡村孩子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每一份可能性都是意义所在,每一份善举都有无尽力量,99公益日到了,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助力更多乡村孩子有书可读、爱上阅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