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新年假期都是怎样度过的呢?
也许大部分人的答案是 拜年 聚会 棋牌 美食 游戏 看电影 玩手机 休闲消遣......
而在春节期间,40位乡村老师“云聚首”,一起阅见陶行知先生,也有别样的“年味”。
2月5日,乡村教师阅读计划(简称乡阅计划)第2期正式开营。2月5日-3月5日,在领读者李东原老师的带领下,40位乡村老师将共同阅读《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本次共读书籍由老师们商议决定)。
今天,我们想和你分享部分老师的读书打卡日记,一起来看老师们的思考与感受吧。
@孙荣老师
——记录于2月8日。
看了《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三个小节,“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其中在第二个章节中里面提到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
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要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拥有自来水。在这个假期,除了检查和辅导女儿的作业,我自己练字、阅读、学习模块和极简技术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今天在学校里值日,与门卫师傅闲聊。门卫师傅提到,其实他以前读书很好,但是因为家里很穷,不能够供其读书,便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那一年他们学校考取了八名中专,其实他的成绩在班里排名也是数一数二的。为他惋惜。
这让我想到我今天读的第三节“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如果当时这个门卫师傅的学校也能够有这个学校的校长如此的担当和能力,我相信他也不会因为家庭的贫穷而导致失学,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呀!

@韦剑钰老师
——记录于2月6日。
昨天晚上刚收到快递送来的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看着这鎏金的封面,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我深深知道,要研读它,必须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读书如此,做人做事如此,做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趁着昨晚读书会的大好时机,信手翻了翻书的出版说明,书的凡例,书的目录,感觉这书并非轻易就可以读通读懂,一些专业的理论术语,旁征博引的经典名句,着实让我洨尽脑汁仍是一知半解,期待日后慢慢去体味、斟酌。
今天,借着过年的酒兴,眯斜的双眼,好不容易看到第16页,对“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看得亦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还得下一步去攻艰克难。
还好《中国教育改造》每一章节都是相对独立而又与众不同,所以这么一本书读下来,或多或少都会有让人难忘与获益匪浅之处,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而言,是很有裨益的。
在“试验主义新教育”环节,所阐述的所谓五旧者,一依赖天工;二沿袭陈法;三率任己意;四仪型他国;五偶尔尝试。将我们日常的教育淋漓尽致地概括而出,我们目前的教育真的无法出其左右,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改造之任重道远吧!尝试教育教学在我们这里一直推崇,但只是生搬硬套,只得其皮毛,未见造化,更未见精髓,还需要潜心研究,不能率任己意,偶尔尝试。必须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不被阻力所吓倒,不为失败所气馁,要有百折不挠之气概,再接再厉之斗志,方能有所建树。
@钟二喜老师
——记录于2月15日。
今天读到《“伪”智识阶级》,让我想到这些年来教育界花样百出的快乐教育、压力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XX教育……确实因为这些教育的存在有部分人做的和之前不一样,但大多数人还是穿新鞋走应试的老路,只是换了个包装而已,该刷题的一直刷不停而且量越来越多,一个小学生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可能要写3小时,一个初中生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可能要五六小时才能完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做用书人,然而这些让孩子们刷了又刷的题对孩子们来说今后或许完全派不上用场。
@黎明老师
——记录于2月12日。
“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老师,更多的应该让孩子去阅读,去自学,去积累,让孩子有大语文意识。然而反思自己,平时没有给孩子们很多机会去自主学习。希望自己能在下一步继续摸索。
@李东原老师
——记录于2月19日。
本次寒假我在同步阅读《中国教育改造》和《新教育》两书,从书中发现新教育理念有很多来自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其很多是老话题新做法,新教育提出“行动,就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的确,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我缺少的就是一种行动和坚持的毅力。这一次我准备在“阅读与写作”上通过坚持寻求一种全新的收获和奇迹的体验。重操旧业:写日记;同时坚持每月2~3本的书籍阅读。

【乡阅计划】
乡阅计划由麦家理想谷、幕天公益、蜜的未来、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寻找乡村教师领读者,构建领读者阅读社群,以阅读为媒介,以“领读、共读”的方式,搭建成长圈层、创造社群活动,提升乡村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以阅读实现美好连接,陪伴每位“平凡也不平凡”的乡村教师阅见世界阅见自己。

每位少年都有向上生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