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干货来了!他们这样造书香校园、做阅读推广 | 教师案例分享

· 阅读推广

幕天年会教师培训分享交流会上,九位教师分享的乡村教育及阅读推广案例,为在场的老师带来许多收获和启发。

我们在阅读推广的路上前行,需要不断地借鉴和尝试。今天我们将融合各位老师案例的异同点,分别来给大家回顾一下。

营造快乐成长的环境

学龄孩子除了在家,在学校的时间就是最多的。那怎么样让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爱上学习,更好地成长?

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乡村学校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大寨小学校长王富贵老师就充分地利用这个优势,打造乡土课程,如农事课程、农时课程、苹果课程等,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里发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魅力,进而享受在学校的时光。

孩子们在上乡土课程

在“苹果酵素口感探究实践课”中,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学习科学、了解家乡;自己探究苹果酵素的口感,不受限制地发散思维,充分探索各种可能性;还可以自己设计、包装和营销,从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乔营子小学的董金冬老师也注意到了乡土资源的优势,开辟了小园丁科普农场,并让每个班级管理一块地。学生亲自参与劳动,然后写观察日记、劳动后的感受等等。如果有客人来参观学校,学生也能流利地进行介绍。这些孩子已然成为自己学校的小主人。

用爱温暖孩子

乡村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当家庭教育有可能缺失的时候,学校就要及时补位。霍英老师是阿龙山小学的校长,在她看来“爱是办好学校的根源”。

那怎么让学生感受到爱呢?霍英老师利用学校教师多的优势,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教师像家长一样给予学生呵护,义务辅导功课,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

整合资源改善环境

大墩小学校长陈金福老师与公益机构合作,更新学校的硬件设备,加强学校办学实力,期望以此更好地服务学生。

同时,他也意识到学校硬件建设只是其中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作为一校之长,他从阅读抓起,与幕天等公益机构合作,共同丰富孩子的精神成长环境,让孩子在阅读中发芽生长。

让孩子随时有书可读

阅读很重要,可前提是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可以阅读,不仅是在学校有书可读,在家也能尽享阅读时光。

人人图书角

许多老师都在学校建立了人人图书角,让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亲自参与图书管理的过程,与书产生感情。或者只要求学生“从哪里拿的书,在读完之后还放回到哪里去”,更大程度地让图书角归属于学生自己。

学生在亲手组装书架

南垣村寨小学的任旺清老师在图书角初建立时,还特意为学生购置了一批半成品书架,让学生们在亲手组装书架的过程中,产生对未来阅读的期待。

悦读书廊

靖华小学的段学飞老师也颇具匠心,利用教室外走廊和凉台,给学生打造了“悦读书廊”。开放式书桌上整齐地摆着学生自主管理、可以随时取阅的书籍,学生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沐浴书香。书廊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即便是冬天寒冷的早上,悦读书廊里也坐满了读书的学生。

送书下乡

崤店小学的杜华玺老师联合洪阳镇的六所小学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学生在暑假开始前先借一本图书带回家阅读,并写读书心得。假期中每逢5日、15日、25日都有教师团队亲自送书,把书送到学生家门口,让学生继续借书。送书下乡活动的持续进行,让每个孩子在假期也可以和不同的书相伴,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

孩子天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并让他们发现更广阔且更奇妙的世界。可是怎么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让教师先爱书

霍英老师引领教师团队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她让每位教师早晚各在《有书共读》app上听书十分钟,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周摘抄一篇好词好句,写一篇读书体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先行一步养成阅读的习惯,发现阅读的乐趣,然后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画的思维导图

董金冬老师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教师开始学起,然后教给学生。起初担心学生不能适应的老师们都没想到这如画般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颇感兴趣,学生们学会之后,每一次都认认真真地力求让自己的思维导图更好看更完美,真正地享受起阅读和画思维导图的乐趣 。

学生们自己画的封面

西候小学韩良米老师也注意到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她让学生自创笔记本,为自己的笔记本画上喜欢的封面,然后在自己喜欢的本子里做读书笔记。

有陪伴地阅读

如果只是一个人阅读,未免有些孤单。老师们随之开展了师生阅读、朋辈阅读、亲子阅读等各种共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有了陪伴。

在学校,有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有小伙伴和自己一起阅读,还有如段学飞等老师开展的高低年级学生阅读互助的朋辈阅读。

回到家,学生也能拥有家长的陪伴。不过,在乡村推广亲子阅读有一定难度,家长要么自己的工作过于忙碌无暇顾及,要么以为学生阅读只是学校的事情。

顺河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张军老师就在家长会上充分展示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意义。霍英老师和董金冬老师也开展了这样的家长会,引导家长在家更好地陪孩子读书。亲子阅读的开展,不仅让孩子爱上阅读,更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彼此都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

有书可读、开始阅读之后,如何把一时的兴趣变成永久的喜欢,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的习惯。也许需要一些常态化的措施,让孩子习惯阅读的存在,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课进课表

霍英老师、董金冬老师和段学飞老师都把阅读课排进学生的课表,并且成为绝对不能被占用的课程,保证了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

霍英老师确保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之外,更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增加阅读量。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和“晨读·午诵·暮省”活动,鼓励学生每学期至少读10本书,养成好词好句摘抄,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阅读活动

段学飞老师则有常态化的“一诵、二听、三活动”。

一诵:每天早上全校齐读国学经典十分钟;二听:上午学校广播放《新1001夜故事》、睡前听 “上学路上”故事盒子;三活动:每天一节阅读写作课和每两周一次阅读分享会、各种共读活动,以及讲故事比赛、征文活动、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与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

阅读打卡

和许多老师一样,董金冬老师也组织了阅读打卡活动,利用打卡纸、微信打卡等方式,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阅读当中,一起坚持。她说:“都知道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让爱书的孩子被看见

每个人都是渴望被看见的,孩子尤其如此。我们可以为孩子创建平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认可和满足,并从中获取持续阅读的动力。

固定的展示平台

读书交流会、聊书会定期举行,或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给予学生一个固定的展示平台,会上同学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在交流中更进一步感受阅读趣味。

杜华玺老师还在学校开设了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在辅导员的组织下,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广播,朗读文章、作文、读书心得等,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在广播传出的声波中展现自己。

社团展示自我

王富贵老师联合村小建立了“三色堇联盟”,共同搭建了草芽儿故事会,让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议故事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在这个平台里充分地展现自己。

张军老师成立小荷文学社,文学社里的学生每周要交一篇文章,其中特别优秀的文章将可以刊印在《小荷》期刊上。可以说,自己的文章能被印到期刊上,是让学生觉得相当骄傲的事情。

就是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能获得认同感,获得自我的满足,而这些感受都将推动他们继续阅读,继续写作,在无形中得到收获。

我们有幸听到各位教师的案例分享,看见已经有那么多的孩子爱上阅读,这让我们更加确定脚下的方向。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上阅读推广之路,拥有更多的尝试,让孩子们都能在阅读的世界里茁壮生长。

图 | 由王富贵老师、霍英老师、陈金福老师、董金冬老师、杜华玺老师、张军老师、段学飞老师、任旺清老师、韩良米老师提供

编辑/责编 | 张慧婷

订阅
上一篇
幕天公益携手作业帮,共同支持乡村青少年成长
下一篇
在广州留下了许多第一次,这群清远山区里的孩子表现让我们骄傲
 回到主页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